我喜歡逛逛超市,很多原因,無非是他最貼近生活需求,從中間可以看出各種市場學的現況,其中有很多眉角學問是書上讀不到的.
我們國內的超市擺飾可以說是消費者的天堂,見最末一張照片,呈現滿山滿谷的蔬果讓你可以觸摸,拿起來看,聞,甚至是按,捏,壓...讓自己看對眼才放入購物籃,這一點在國外的超市似乎不容易看到.
我們看到前面的奇異果,西洋梨,洋蔥,都是以包或袋為單位來販售,尤其在多顆裝的包裝上都會加以塑膠托盤來支撐使他容易展示與保護產品,另外也讓產品看更有看頭也好操作品牌.
當然,會這樣的包裝有很多考量,包括:產地產量,消費習慣,售價,包裝技術,包裝機械,物流模式...等等都有關係,只是台灣業者對這樣的包裝似乎還沒開始接受,婆婆媽媽們還是習慣逐顆來選購.只是這樣對水果的品牌就不好建立,畢竟只看到產品沒看到相關的資訊(產地,生產者...).
想想,如果你是拉拉山的農民,將在八月份的水蜜桃季來臨時,你會如何包裝你的水果?
單顆包裝還是多顆包裝?如何再有賣相又不碰傷?我們可以參考一下釋迦的模式!
他雖然不是最好的設計,但已經有八十分了.
目前與農委會的電商包裝設計專案中,接觸很多農民,他們在農園到家園(F2F)的商業模式中,要面對很多挑戰,在很有限的資源下要做很多事情,對包裝的要求,往往不太懂只是希望便宜就好,我們經過很多場次的說明與提供設計參考讓他們逐漸了解:"包裝不是找一個箱子裝起來就好了"而是有一套系統,讓蔬果可以安全地從農園到家園的一里路.在案子結束後我們將釋放公版包裝提供給大家參考.
2018.04.13,ton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